请选择语言:

最新动态

新闻

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闻 > 正文

2017年柴达木类火星地貌联合野外考察工作圆满完成
发布者:刘汉生发布日期:2017-08-11浏览次数:

2017年柴达木类火星地貌联合野外考察工作圆满完

2017年7月21日—7月28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行星科学研究所、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在中国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一带联合展开了为期一周的野外考察工作,对该地区的地质、地貌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将与火星环境进行对比研究。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约2800m,加上受到周边山脉的影响,盆地内部干燥、低温、高辐射,发育大量类火星地貌,如干盐湖、雅丹、沙丘、多边形地貌和多种干河谷等地貌景观。这些地貌景观与火星表面十分相似,是一个难得的开展火星环境演化和气候变迁的类比研究对象。

地大行星所科考团队由肖龙教授指导、黄俊副教授带队,参与考察的学生有刘汉生、赵佳伟、肖潇、黄筱彤。针对地貌和成分研究,行星所研究人员分两个小组展开工作:航拍组使用两台无人机对沙丘、雅丹、多边形、冲沟等多种类火星地貌进行拍摄工作,并选取多个区域建立了数字高程模型;地质组对多种形态的沙丘、雅丹、多边形进行了测量和采样,并作出了详尽的描述与记录。

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团队由助理教授徐懿老师、博士后孟旭、博士生党亚南、赖嘉龙和硕士生苏恺迪组成,并由来自地大行星所的客座教授肖龙老师指导。团队梯度完善,由教授-助理教授-博士后-博士-硕士组成,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同时兼顾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太空所团队对柴达木地区多处多边形地貌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系统的采样。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团队由岳宗玉研究员、芶盛博士、刘斌博士组成,该小组通过探地雷达对工作区的地下多层结构进行了探测分析,并通过可见-近红外光谱仪对剖面的成分进行了初步解析。这些数据将结合地大行星所的地质层位划分与采样分析进行对比分析并予以科学解释。

在考察期间,地大行星所、澳科大太空所、中科院遥感所师生就柴达木类火星地貌研究进行了交流与合作。地大行星所已连续四年对该地区进行了地质考察与比较行星学研究,其部分成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Astrobiology上发表,阐释了该地区的地质学意义和天体生物学意义。通过这次联合考察行动,联合考察团对该地区的地质、地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并将通过室内实验进行成分分析、数字建模,与火星进行对比,以期对火星的环境演化和气候变迁产生新的认识,为中国2020年火星探测计划提供支持。

  

联合考察团部分成员在剖面处合影


联合考察团全体成员在露营地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