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语言:

最新动态

新闻

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闻 > 正文

行星所开放展览周留忆
发布者:李卉发布日期:2018-05-09浏览次数:

(通讯员 廖逸文 许笑玮 朱志诚 杨勇 乔赫)一年一度的行星所开放展览周如约而至,并取得圆满成功。那么,让我们回顾一下本次的开放展览周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吧!

色彩斑斓陨石展

2018年4月24号早9:30--12:30由地球科学学院行星科学研究所主办的陨石展览活动在西区地勘楼前开展。本次活动由行星所何琦、黄俊老师主讲,数名研究生及本科生参与讲解。

陨石展的展位上放置了数量丰富的陨石。活动刚一开始,就吸引了许多学生,大家都对陨石充满了好奇。这些学生中不少是来自地学院、资源学院、环境学院的大一、大二的学生,甚至还吸引了一些老师和研究生们参观。我们的解说员,行星所硕士研究生刘汉生和杨振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科普经验一遍遍地给参观者进行着精彩的解说,让来参观陨石展览的同学们流连忘返。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早上第一节课下课了,如洪水般的学生潮涌向了我们陨石展览处,大家“指手画脚”,开心的谈着关于陨石的话题,我们的解说员也是乐在其中,大家都沉浸在探索陨石的奥秘中。

这次陨石展览活动,向广大师生科普了行星科学,让更多的人对这门新兴的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科普活动,希望更多喜欢陨石和这门学科的师生加入我们,一起学习和探索我们未知的宇宙吧!

 


夜色浪漫观星空

4月27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天文爱好者协会与行星科学研究所在西区图书馆地质队员铜像前联合举办了室外天文活动。本次活动地大天协搬出了信达小黑望远镜,行星所搬出了C11望远镜。本次室外天文也是行星所的科普周系列活动之一。

当晚8点,室外天文活动准时开始,本次观测目标是月亮和木星。此时月亮早已升起,于是我们将小黑和C11对准了月亮。由于望远镜口径不同,在小黑中可以看到完整的月面,在C11中只能看到月面的一部分,且大气扰动效果明显。很显然,C11看月亮完全是大材小用了啊。九点左右,木星已经升到了可以观测的高度。一开始,小黑和C11的观测目标都是木星。但后面我们发现,由于硬件问题,小黑视野里的木星比较小,难以看清木星表面,于是我们又将小黑的观测目标改成了月球。用小黑看月亮,用C11看木星,可以说是很完美的结合。

天文观星期间图书馆门前人流量很大,时不时就有老师、同学以及附近的居民驻足观看,我们在一旁回答他们的各种问题。连路过的国际友人也停了下来用我们的望远镜观察天体,我们则用英文和他们简单交流,或是他们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和我们交流。

晚十点,地大天协与行星所联合举办的室外天文活动结束,大家都有些意犹未尽。本次活动让很多人终于通过望远镜一睹月亮与木星的真容,也了解到了月亮和木星的相关知识,可以说是受益颇多。



深入浅出科普讲座

继陨石展览活动结束,行星科学研究所在开放周期间还会举办一系列科普讲座和学术报告。从周一到周四,科普讲座共计六场,内容包括卫星导航原理、陨石简介、柴达木火星漫步、The Search for Life on Mars and Europa、火星探测以及火星的火山作用。小编听了其中三场。

何琦老师讲的是天外来客---陨石,她从陨石的概念,成因,分类,成分等方面系统的讲解了陨石的有关知识。更是科学又幽默的列举了各项陨石之最最大的铁陨石足足有几吨重,最贵的陨石炒到几千万美元,中国第一个陨石坑在山东,第一个月球陨石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发现等等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知识。肖寅博士介绍了世界几大导航科技:GPS系统,北斗系统,伽利略系统等,更是为我们讲解了导航的基本原理,几大导航系统的优缺点和未来中国北斗导航将要达到的高度。同时让我认识到虽然北斗系统是中国最先进的导航系统,但是和美国的GPS比起来仍有一定的差距等待我们去完善。刘汉生学长从过来人的角度报告了他在柴达木的科考过程和成果,对于我这种萌新来说无疑是有巨大的好处。我从学长那里了解到了野外科考的有趣和艰辛,增加了我对野外考察的兴趣。虽然野外的生活是艰辛的但也是丰富多彩的。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地质人的精神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学术大牛如是说

在科普周活动中,肖龙教授回顾了过去几十年国际深空探测历程,包括探测目标、探测方式、探测载荷等,重点对火星的探测历史以及目前研究成果进行了阐述,内容涉及到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火星上水冰的存在、火星物理场特征、火星气候环境变化等众多热点问题。另外,肖龙教授着重介绍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计划的创新点和特色点, 并与国际最新探测计划进行了系统的对比。最后,肖教授展示了2015-2050年中国深空探测的长期路线,寄语广大研究行星科学的老师和同学:我国深空探测正在蓬勃发展,行星科学大有可为。

行星科学研究所黄俊老师在东区八角楼做了一场关于火星火山作用的学术报告。黄俊老师首先介绍了火星的全球地形的情况具有二分非性,即南部和北部的地形的差异性;火山的分布格局具有集中分布的特点。由此切入,黄老师讲解了关于火星地表成分的探测,火山活动的时间,火山喷发的类型,岩浆平原形成等一系列与火山活动有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是对多种数据共同处理的结果。

行星科学研究所在开放周期间还开设了一门短期课程“火星与外太阳系冰卫星地质学”,由行星所肖智勇副教授邀请来校的美国亚利桑那大学Alfred McEwen教授前来我校讲授,该课程非常受师生们欢迎,除去本校师生30余人,还有来自于北京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国家探月总体部、北京卫星制造厂、吉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所等单位的35名师生参加。

Alfred McEwen教授第一场报告的主题是“探索火星和木卫二上生命的最新进展”,从生命的定义,探索生命的历史,再结合火星与木卫二的正在进行的或者计划的探测任务,如火星全球勘察者,火星车好奇号,美国火星2020火星车,欧罗巴帆船等,分享了个人的见解。第二场主要介绍了火星HiRISE和CaSSIS载荷的性能以及运行状况,并畅谈了近十多年来火星HiRISE载荷的重大科学发现,如悬崖上的冰,移动的沙丘,近期活动的冲沟与撞击坑,线性斜坡纹(RSL)等火星上活跃的表面过程;McEwen教授第三场报告还讲述了HiRISE获取火星表面高分辨率兴趣区影像资料的方法,HiRISE载荷拍摄的目标可以由群众和科学家提议,因此被称为“人民的相机”,正是这种模式,使这个火星HiRIS载荷如此成功,获得如此多重大的科学发现;(4)第四场报告的主题是“太阳系天体表面的活跃地质活动”,并重点介绍了火星与木卫一Io的重大发现。McEwen教授第五场报告介绍了外太阳系具有液态海洋的行星系统的最新探测结果,并详细解读了未来对这些液态海洋行星的探测任务的情况;而最后一场报告是关于木卫一表面的火山活动以及相关探测任务木卫一轨道器的详情。

Alfred McEwen教授的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在讲座过程中和报告后,Alfred McEwen教授和参会的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本次科普周活动圆满结束,让我们期待明年更精彩的内容!